对于广东人来说,
上火了喝凉茶可谓是家常便饭。
但23日媒体报道指出,
中医教授称广东人主要体质已发生变化,
凉茶不能为了下火随便喝!
而且专家指出,
广东男女体质还有很大差别,
你属于何种体质?易得哪些病?
还有哪些日常养生不能盲从?
我们去看看。
“不要轻易说上火了,随便喝凉茶”
据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创始人、副院长杨志敏教授介绍,在广东,中医养生保健在居民心中接受度是很高的。凉茶铺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则常被作为“例证”。
但其实,中医药专家都不建议市民自己随便喝凉茶来平和体质,现代中医认为中医辨证用药也同样追求精准,盲目地服用中草药汤,反而得不偿失。
“老百姓不要轻易说自己上火了,随便喝凉茶。使用中医治疗,也要有体质的概念,学会真正辨识体制的寒热、真假虚实体质的问题。”杨志敏教授说,以前老百姓老喜欢凭单一的症状说自己“身体底子”是热是寒,其实是不够系统规范的。现在,群众可以在医院治未病中心,得到医生专业指导和规范评估了。“不仅是喝草药汤,其他的中医辅助外置疗法同样要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开展。”
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广东人群主要体质已发生变化
在中医看来,人的体质虽然与生俱来,但不会一生一成不变。“过去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说,广东人的体质以湿热、痰湿为主,其实随着作息、饮食习惯的改变,人群的体质是发生了变化的。”杨志敏教授说。
根据近年广东省中医院做过广东人体质流调分析显示:
广东男性体质排列前五位的分别为痰湿质、气虚兼痰湿质、平和质、气虚质以及湿热质。
女性体质排列前五位的为阳虚质、气虚兼气郁质、气虚质、阳虚兼气郁质以及气虚兼痰湿质。
对比男女体质差异可见, 男性以痰湿、气虚、湿热质为主;女性以阳虚、气郁、气虚质为主。“气郁质的分布在女性当中有较高比例, 这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关。”杨志敏说, 情绪波动变化,易郁易怒可视为女性的性格特点, 它是形成妇人气郁体质的主因。可见,情志也是形成体质状况的一个主要方面。
哪些体质的人更容易得什么病,据了解,广东省内各大中医院都在开展相关的研究,目前仍没有最终定性结论。通过一些初步的数据,我们发现气虚、阳虚、气郁这几种体质的人较容易感冒和失眠。然后通过膏方、沐足、贴敷等中药调理,这些人群的健康状况就容易得到控制和改善。”杨志敏教授说。
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男子两三天喝完一箱凉茶,结果……
说起凉茶不能随便喝,还真有类似的案例。
去年厦门出现了一名30多岁的男子,是某建筑工地的一名项目经理,长期饮食生活不规律。进入夏季以后,他自认为凉茶能驱燥降暑,便成箱买回放在工地,渴了就喝一罐,两三天就能喝完一箱。
结果一天晚上被一阵剧烈的腹痛惊醒,急忙来到医院,被确诊为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。
不一定是上火,别急着喝凉茶
牙龈红肿
不少人以为牙龈红肿就是上火,爱喝凉茶来解决。其实,牙龈红肿并不代表就是上火,可能是牙周病的先兆,特别是当红肿不断、牙齿有松动迹象、牙齿出血时,需要多加留意了。
流鼻血
上火确实是流鼻血最常见的原因,这是因为上火会引起身体内水分的大量流失,造成身体缺水,引起鼻腔干燥,出现鼻腔黏膜糜烂破裂而流鼻血。但流鼻血还可能和你缺维生素有关,维生素C、K、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,均易发生鼻出血。
嘴角溃烂
很多人出现嘴角溃烂、嘴巴起泡情况,第一反应就是上火。但其实这也可能和消化系统紊乱、空气过于干燥有关。消化系统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到免疫系统,一旦免疫力受影响变得低下,会使身体受到各种问题侵扰,嘴角溃烂、嘴巴起泡只是其中之二种,而引起的原因与熬夜、通宵、吃辣、吃酸等有关。
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这些人还是别喝凉茶了
凉茶虽然成分不一,但主要是由金银花、菊花、黄岑、荷叶、藿香等组成,属寒性。
在湿热的南方,喝凉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、祛湿的功效;但对于平时体质较差或怕冷、脾胃虚寒等寒性体质的人来讲,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状况,导致胃疼、腹痛甚至腹泻。
表现为多汗的气虚体质者应以参茶代替;女性生理期喝凉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,引发痛经、月经不调等;新产妇喝凉茶,不仅不利于机体脏腑功能恢复,还会伤及脾胃;而流清鼻等风寒感冒患者也不宜喝凉茶;此外,睡前和空腹时也不宜喝凉茶。
这些广东日常养生,也不是谁都合用
医生介绍,在岭南地区,煲药膳汤、喝凉茶、拔火罐、刮痧……这些中医养生项目在百姓生活中很常见。随着中医的不断传承发展,中医治疗理念现代化,对于这些养生项目,中医教授却不鼓励市民盲从使用。
不可或缺的一块。
老火汤在广州的地位之高
也让它有了更多在外面传播的机会
2018年,
一档热播的节目《舌尖上的中国 3》,
让老火汤走进了其他地区的人们的视野里
在这档节目中
有一期讲述了《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》
其中大半篇幅都在展示
广东人在煲汤时讲究的药膳
地方美食被传播开来是好事
但是,万万没想到的是
就是这样的一期节目,
竟然还被一些“专家教授”给盯上了
复旦大学某教授就表示:
广东人因为喜欢所谓去湿气而煲汤,
在汤中乱放中药材,
其结果是成为世界上肾病发病率最高的
三大地区之一
不知道这位教授在发这个微博的时候
是不是刚写好了一篇论文
高兴地多喝了几杯……
但是他说的话,
除了给了个模糊的理由之外
完全是不经判断直接下结论啊?
“中医歪理邪说”都出来了……
看起来,
这位“专家”
可能是单纯的对中医有恶感而已
确实,数据显示,
中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约为 10.4%,
而在广东,
全省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为 12.1%,
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而也有专家介绍,
煲汤过久以及喝汤太多
确实和肾病有一定关联。
比如广东人煲汤讲究“煲三炖四”,
即煲汤三个小时,炖汤要四个小时,
但炖煮时间过长,
汤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。
除此之外,
随着年龄增长,
肾小球滤过率会逐渐降低,
因此,老年人喝汤对肾脏的损伤更大,
岁数大的人
也不能过分追求喝汤补身子的做法
但!是!
这并不意味着
老火汤就要替这些病背锅了!
数据显示
美国的肾病发病率达到14%
难道美国人也喝老火汤?
佛山市中医院中医师罗文峰分析,
肾病高发和广东人喝老火汤并没有绝对的关系
而是环境变化和不良的生活习惯,
例如少运动、吃肉、喝酒过多等造成的
据他分析,
肾病高发和广东人喝老火汤无关,
而是环境变化和不良的生活习惯,
例如少运动、吃肉、喝酒过多等造成的。
相比较老火汤而言,
老火汤的嘌呤,
其实远不如火锅,
因为火锅下的肉远比老火汤多。
罗医师还指出,
" 舌尖 3" 中,
有为痛风父亲炖鸡汤的情节,
其实是错误示范,
因为鸡汤嘌呤较多,并不适合痛风的人喝。
他建议,
街坊在煲汤时不能人云亦云,
先了解好家人的体质、
药材的药性以及季节变化,
最好是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调配。
如果想煲汤达到食疗效果,
就要结合时令选择药食同源的材料。
罗医师解释的可谓是很详细了
而对老火汤表示了质疑的某教授
则是被网友们在微博下“集体炮轰”:
毕竟,
随随便便跨专业跨领域来讨论食疗?
你这步子迈的,
确实有点容易扯到……
这位教授后来究竟被多少人炮轰
我们也就不谈了
但是,需要注意的是
煲汤确实需要注意一些问题
这些问题如果积累起来
确实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
这里有七条煲汤小窍门
送给喜爱喝汤的各位
1煲汤最好别超过2小时,因为食物中的营养,一般是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质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。在烹饪过程中,时间越长,其温度就会越高,氨基酸遭到破坏,营养反而降低。同时还会使菜肴失去应有的鲜味,维生素损失得越多,甚至消失殆尽。所以,肉类食物的烹煮时间最好不超过2个小时,加入中药后煎煮的时间要控制在40分钟之内,青菜要在汤煲好后再放,否则营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。
2煲汤食材别太复杂,不要以为熬汤的原料品种越多越好,事实上,单一的主材料搭配相应的副食材,炖出来的汤才会纯正,譬如冬瓜炖龙骨、海带炖里脊等。
3肉汤起锅前再放盐,熬汤切忌先放盐,这样会使原料水分排出,蛋白质凝固,不易溶解,也会使汤水发暗,浓度不够,鲜味不足。
4煲汤最好用冷水。用开水或者热水来熬汤,食材受热后,表皮的蛋白质马上凝固,里面的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内。
5煲汤不要乱用药材,因为不是所有的药材都可以用来煲汤;即使有些药材可以用来煲汤,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体质;即使药物适合个人体质,也不能盲目加入,因为中药讲究配伍,且不是越多越好。所以,如果需要调理,最好咨询下中医师。毕竟是药三分毒,“药食同源”的食物也要注意用量。
6煲汤要汤和料都吃,只喝汤不吃汤料是不对的,很多人煲汤的材料营养成分都已溶入汤内,汤最有营养。其实这是错误的。煲了两个小时的汤,汤水中的蛋白质含量也仅为肉中的5%左右,也就是说,95%的氨基酸或蛋白质成分,仍留在肉里面。
7喝汤千万别趁热,因为饮用65℃以上的热饮,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。要知道,我们的食道本身没有浆膜,它的上皮细胞一旦癌变,很容易恶化。如果把食物吃下去并感觉到烫,已经是在刺激和伤害食道了。
煲汤,
喝的是家庭的温暖
是一种渴求幸福的滋味
那位发表自己看法的教授
或许从未体味到过老火汤的滋味
但是,这不是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、
一名教育者、
一名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
可以随意“感慨”的理由
要知道
没有调查就乱下结论,
那是偏见。
“偏见,是无知的产物”
来源:广东新闻电台
长按二维码关注食品界广东频道
新媒体投稿:gd.chn-food@qq.com
杂志社报料热线:020-83524241
觉得不错,请点赞 转发 ↓↓